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080802神秘之夜:旱震理論



本次汶川(處於成都地區)大地震又一次證明了耿慶國 “旱震” 理論!

理論描述

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震前1 - 3年半時間內往往是旱區。旱區面積隨震級大小而增減。在旱後第三年發震時,震級要比旱後第一年內發震增大半級。

慶國在研究孕震過程中的氣象效應問題時發現:

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震前一至三年半時間內往往是旱區。旱區面積隨著震級大小而增減。在旱後第三年發震時,震級要比旱後第一年內發震增大半級。據此提出運用旱震關係進行大地震中期預報的方法原則。

為探索6級以上大地震的中期預報問題,耿慶國研究了乾旱與地震的關係,認為旱震關係是大地震中期預報的一個有效方法。

在大地震的孕育過程中,可能存在著影響氣象的因素。地震作為地球內部(特別是地殼和上地幔)矛盾運動的產物,直接的因素仍然是地應力的集中所致。在孕震過程中,不僅有力學過程存在,而且同時伴隨有熱、電、磁等物理化學過程存在。在孕震過程中,在震源體積內 及其前兆異常場區域中,可能有地下放出的熱能、電磁能、化學能一記載熱、載電的物質六上升到地表,這些都可能造成了低空大氣的異常現象。而地下舊有的斷裂帶和斷裂帶在孕震過程中新產生的微破裂,有可能提供地下物質和能量上湧的通道。即在大地震孕育過程中,由於地熱增高,使近地面出現幹熱特徵,導致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大降低,平均絕對濕度變小,不但改變了雲的狀況,而且由於根本缺乏水汽條件,因而不易產生降水,出現了地表面的乾旱局面。孕震過程中造成乾旱的原因,除地熱變化這一根本因素外,地球內部電場和低空大氣電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大地震發生前是有氣象異變作為其前兆的,抓住這種前兆,是完全可以在預測、預報和預防大地震方面發揮一定作用。深入研究孕震過程中的氣象效應,顯然對於大地震的預報、預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長江中游防洪新方略 : 以中游富餘比降和三峽清水沖刷為契機

林步東編著

作者1975年 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電機系。自20世紀九十年代起,有志於研究中國水利問題。由於自然科學各部類的基本哲學觀是統一的,因此得以循序漸進。1991年華東 大水災,觸發作者研究長江洪災解套辦法。首先以長江下游防洪為契機,無間斷的潛修十五載。一方面不斷學習及豐富自己的水利知識;同時不斷請教國內水利學專 家,終於悟出解決長江下游洪災的新理念,提出在長江口建擋潮閘,作為解決未來中國東部十大難題的新策略,希望實現富國裕民的理想。作者正致力於研究長江中 游洪災解套辦法,編寫千年一遇洪水也不需分洪的《根治長江中游洪患新方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