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080823神秘之夜:閒情偶寄



這是清康熙十年,李漁所著的《閒情偶寄》,只要一本,就可以使人從俗到雅,體會生活美學。

簡單來說,《閒情偶寄》建立於作者李漁本身的生活思想,加上中國的文化的精神,成就這部關於生活美學的著作。寫生活美學的人,自然過著獨特的美學生活。李漁生活的年代橫跨明末清初,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或三十九年(西元一六一○年或一六一一年),卒於清康熙十八或十九年(西元一六七九年或一九八○年)。原名仙倡,字適凡,號天徒,後改號笠翁。一生著作甚豐,集文學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劇作家、小說家於一身。或許是因為本身嗜好眾多、博學多聞,亦有著許多 「筆名」。較為人熟之的筆名為隨庵主人、海上笠翁、笠道人等等。在他眾多的著作當中,自視《閒情偶寄》為得意之作,傾全力將大半生所學的生活知識和專業知識濃縮融合。換句話說,以看《閒情偶寄》的短短時間,便可將李漁畢生研究精華迅速吸收,實可謂事半功倍。

《閒情偶寄》於清康熙十年出版(西元一六七一年),約有十多種版本。共分為〈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不〉、〈飲饌部〉、 〈種植部〉、〈頤養部〉八個部分,敘述範圍極廣,包含戲曲、歌舞、服飾、飲食、儀容、園林、建築、花卉、器玩等藝術與生活中的美學。其中最為後人稱道的便是他將原本堅深難懂的戲曲理論,以古今戲劇為本、本身創作為例,加以幽默風趣的筆調,將中國傳統戲劇描述地生動活潑,引人閱讀。

就戲劇的部分,他列出「四期三戒」,再以一、二、等重要順序依序只出戲劇應該注意的部分。大致分為劇本創作和演員專業兩部分,其中如:脫巢臼、戒荒唐、貴自然、字忌模糊、高低抑揚等理論。比對現今學院授課所使用的戲劇裡論和表演方法等專業書籍,絲毫不褪流行,甚至有更精準細密、清楚易懂的解說。不難看出此 部份備受推崇的原因。

李漁出身於富裕的藥商之家,家中園亭羅綺號稱當地第一。入清後家道中落,開始以創作劇本小說養家活口。在其著作中不難看出早期因家境富裕所培養出高品味的文化修養與生活情趣。自宋代文人治國起,騷人雅士開始講究生活上的細節,衍生出許多代表地位和品味的規則:講究山水園林與人之間的關係、追求精緻養生的飲 食文化、玩賞花鳥於草、字畫骨董等等,人的開活開始追求清雅古典的文化氣質。此類活動到明代達到高峰,社會中彌漫著一股「享樂之風」。此種享樂並非糜爛墮落,反而呈現出各領域專業細緻的部份,李漁便是世承此風直至寫出《閒情偶寄》,由此可看出「閒」字在此書的重要性。

《閒情偶寄》中所描述的生活藝術涵蓋範圍極廣,李漁至少曾擁有三座私人林園,因此在建築造景上所呈現出的獨特風格最具代表。在〈居室部〉從房舍到聯匾、窗櫺到山石,處處呈現超越世俗的審美概念,並由居家建築衍生出其他生活情趣。李漁的居所概念強調不只是居身之地,而提高層次為遊賞之地,更可以是主人人格的 呈現和投射。讓藝術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是李漁撰寫《閒情偶寄》希冀眾人可以達到的人生境界。

至於美食部份,李漁熱愛蔬果、嗜茶如命的性格,造在三百多年前即開始崇尚「自然養生」。李漁觀察食物與人之間的關係極細密,其中〈不載果食茶酒說〉描述:「果者酒之仇,茶者酒之敵,嗜酒之人必不嗜茶與果,此訂數也。凡有新客入座,平時未經共飲,不知其酒量淺深者,但以果餅及糖食驗之。取到即食,實而似有踊 蹻之情者,此即茗客,非酒客也;取而不食,即食不數四而即有倦色者,此必巨量之客,以酒為生者也。」建議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驗證李漁說法,別有一番趣味。

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描寫女人也是一絕。〈聲容部〉開宗明義便提出「食色,性也。」此部描述女性極為細膩,從肌膚、眉眼、手足、薰陶、衣衫、文藝等角度,描寫女性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美。李漁本身妻妾眾多,喜好觀賞女性演出,因此成立劇團,由妻妾演出他的劇本。將李漁性好女色的「嗜好」,呈現出充滿藝術美學的 氣氛。書中由各層面所描寫的女性美態,對照古今被稱為美女之人所散發出的千種風情,至今仍覺李漁所述,字字精準。不論東方的張曼玉,到西方的妮可‧基曼,均曾活在《閒情偶寄》中。

李漁如此深愛女人,因此主張讓女性唸詩學文、學唱練戲,甚至認為女性讀書寫字一旦入門後,「其聰明必過於男子」。雖然字句中布面透露出如此可增加女性更多層面的風韻,以利男人欣賞的大男人心態。但李漁對女性的細微觀察和開放程度,藉由書籍的暢銷,間接打破以往男人對女人的階級差距。

本書字字呈現李漁對生活美學品味的極致,影響了《紅樓夢》大觀園中的事物百態和人物塑造,就算在今日看來仍讓人心生嚮往。

「品味生活,生活品味」不僅是這幾年才吹起的風潮,也絕非西方人引進的享受,原來我們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懂得如此享受生活……。

沒有留言: